了解肩關節半脫位 |
時間:2023-06-27 09:43:44 點擊: 次 |
了解肩關節半脫位 (glenohumeral subluxation) 肩關節半脫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 ,GHS)又稱不整齊肩(malaligned shoulder),在偏癱患者中很常見。表現為肱骨頭在關節盂下滑,肩峰于肱骨頭之間出現明顯的凹陷。GHS可能于偏癱患者的肩痛有關,可合并臂叢神經損傷,是上肢預后差的標志。 誘發因素 肩關節半脫位的誘發因素: 1、肩關節天生就是不穩定的,是人體最大的靈活關節,與髖關節相比,其?的肱骨頭位于關節盂外。 2、肩關節的鎖定機制:當臂處于內收位,使關節囊上部及喙肱韌帶緊張,被動地組織了肱骨頭的側向移動,也就防止了向下脫位。當肱骨外展時,該鎖定機制不再起作用。 3、正常情況下,肩胛骨關節盂是朝向上、前、外側。 4、維持肩關節穩定性的肌肉主要是肩袖肌。 5、防止盂肱關節脫位的最主要肌纖維水平走向的肌肉:岡上肌、三角肌后部肌纖維和岡下肌。 病因 卒中患者肩關節半脫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考慮有如下幾個方面: 1、以岡上肌及三角肌后部為主的肩關節周圍肌肉的機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以岡上肌為主的肩關節周圍其穩定作用的肌肉癱瘓、肌張力低下被認為是肩關節半脫位的最重要的原因。 2、肩關節囊及韌帶的松弛、破壞級長期牽拉所致的延長。 3、肩胛骨周圍肌肉的癱瘓、痙攣及脊柱直立肌的影響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轉 。 癥狀 肩關節半脫位并非偏癱后馬上出現,多于病后頭幾周開始坐位等活動后才發現。早期患者可無任何不適感,部分患者當患側上肢在體側垂放時間較長時可出現牽拉不適感或疼痛,當上肢被支撐或抬起時,上述癥狀可減輕或消失。隨著時間的延長可出現較劇烈的肩痛,合并肩關節受限者較無半脫位者多。 早期被動活動肩胛骨及肩關節是可感到無明顯阻力。出現痙攣后,被動運動可感到阻力增加,部分患者出現肩痛和肩關節受限,因失去了肌肉的保護,在處理時可因過度牽拉損傷臂叢神經而出現相應的表現。部分患者可出現脊柱側彎 。 檢查 肩關節半脫位尚無公認的診斷標準與方法,使用的臨床方法級放射學方法對康復預后的指導意義不大,多只能反映肱骨頭下移的程度。 (1)臨床方法: ①觸診法:患者取坐位,雙上肢自然下垂于體側,檢查者用示指觸診患側肩峰突起和肱骨頭之間的距離,以其間可容納的橫指數表示脫位的程度。 ②人體測量學方法:用帶有刻度的兩腳規分別測量兩側肩峰突起與肱骨外上髁之間的距離。 (2)放射學方法:患者取坐位,雙上肢自然下垂于體側,以45度角傾斜投射角拍雙側肩關節X光片,測量肱骨頭中心的水平延長線與關節盂中心的水平延長線間的垂直距離,或肩峰與肱骨頭間隙的距離超過14mm或兩側間隙之差大于10mm。 (3)其他:分級的Smith法及Van langenberghe法、Poppen法、測量肱骨頭的下降率、肩胛骨下旋角等方法。 治療 治療方法: 1、良姿位擺放仰臥位時,患者雙側肩關節固定于枕頭上,防止肩關節后縮,患側上肢與軀干保持一定夾角(大于45度),將上肢放在軟墊上。健側臥位時,軀干略微前傾,患側肩關節向前平伸,上肢放在枕頭上,和軀干呈100度角。患側臥位時,軀干略微后仰,患側肩關節充分向前平伸內旋,患側上肢與軀干呈90度角。 2、在平常的體位變換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患者的肩關節,避免患者坐起時家屬拉扯患肢。坐在輪椅上時,患肢要有支撐,避免下垂于體側。患者向健側翻身時,要注意保護患肢,避免背在身后的情況。 3、早期關節負重、擠壓能有效預防肩關節半脫位發生發展,能明顯提高患側上肢運動功能。肌力訓練對肩關節半脫位的患者來說尤為重要。可通過對肩關節穩定肌的快速拍打,擠壓,由近端向遠端快速的摩擦伸肌,以及PNF、Rood技術等促進肌力及肌張力的恢復。 4、偏癱患者處于軟癱期時,應注意減小肩關節的被動活動度,和被動活動的頻率。由于軟癱期患者肩肱節律的失衡,偏癱側感覺的障礙,過度的被動活動,有可能會損傷肩關節引起肩關節半脫位。當患者在床上進行Bobath握手訓練時,應當動作緩慢,不宜用力過大或過猛,抬至額頭正上方即可。 5、在坐位、站位時適當應用肩固定帶,以防止肩關節脫位,并應防止肩關節的過度牽拉。 肩關節半脫位還能進行 哪些康復訓練呢? 相關產品: 數字OT評估與訓練系統以改善患者腦高級功能障礙,改善上肢感覺和運動功能為目的,融入了最新虛擬現實技術,全觸控屏幕,為患者提供豐富的數字人機互動模式,生活情景全覆蓋,趣味訓練,反應時訓練,讓游戲設置更豐富,讓康復訓練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讓患者的作業治療更加實用高效。 康復早期患者,功能活動較差,肌肉力量弱,關節活動范圍小,通過減重吊架的輔助支持,幫助患者實現早期康復,充分調動患者的信心和積極性,加快康復進程。 |
上一篇:世界眩暈防治日 下一篇:坐站轉移訓練 |